清明节,他们共读一本书,纪念这位出生在西湖边的“敦煌守护神”

发布时间:2021-04-03

清明节,他们共读一本书,纪念这位出生在西湖边的敦煌守护神

(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照片:19885月,常书鸿在家乡杭州西湖边作画。)

       “若有来生,我还是要守护敦煌……”清明假期的第一天上午,西湖边,一句句感人深情的朗诵声传到了每个路过浙江省博物馆的行人心里。

      这一天,浙江省博物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参观者。他们有的是敦煌艺术爱好者,有的是被敦煌历史中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往事所打动的读者。他们相聚孤山,只为纪念这位用一生守护祖国艺术瑰宝的艺术家——常书鸿。

(常书鸿先生)

   今年是首任敦煌研究院院长,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常书鸿先生诞辰117周年,逝世27周年。为了纪念这位出生在西湖边,把一生奉献给敦煌的艺术家,4月3日,浙江人民出版社与浙江省博物馆、《都市快报》共同举办朗诵会,邀请各界嘉宾、敦煌爱好者以及被常书鸿先生对敦煌的热爱所感动的读者,以共读《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的方式,感悟一人一生一事的“莫高精神”。

      当天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兼秘书长、杭州市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陈曼冬女士主持。不少读者自发携书前来参加朗诵会,一同怀念“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先生。

   朗诵会结束后,大家来到常书鸿美术馆,通过常书鸿先生的一幅幅亲笔画作、一件件用过的画具以及一张张老照片,感受他不平凡却又无比坎坷的一生。

 

(浙江省博物馆收藏:常书鸿油画《敦煌四月初八庙会》)

 

(常书鸿先生的画具)

(常书鸿先生绘制的莫高窟洞窟编号示意图)

(常书鸿先生的部分手稿)

      常书鸿,与张大千、徐悲鸿同时代的著名画家。1936年,他毅然放弃在法国的优越生活和稳定的绘画创作环境,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带领工作人员在荒芜凋敝、飞沙扬砾、物资匮乏、交通闭塞、陋屋斗室、无水无电的艰苦条件下,筚路蓝缕,开创基业。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成立,他是第一任所长。此后半个世纪,他坚守敦煌,以苦行僧般的坚忍与执着,为敦煌艺术的保护、研究和传播做出了无以替代的贡献。正是在常书鸿的带领下,有组织、有系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得以展开,使敦煌结束了400多年来无人管理、无人修缮、无人研究的状态,得到了抢救式的保护。以至于后人称道,在某种程度上,是常书鸿决定了今天敦煌的这般模样。

 

(《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书中插图:1979年,常书鸿在莫高窟峭壁上指导工作人员维修栈道。)

     正如《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一书中所言:“在面对敦煌的735个洞窟、2000座彩塑、45000平方米壁画时,你没法不心灵震颤。在深入地了解了这位‘守护神’的‘九十春秋’后,你也没法不为他的一生所歌哭所涕泣。”

      该书由著名作家叶文玲精心创作,是一部详尽、完整、可信的常书鸿传记,得到常书鸿先生之女、著名画家、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美术家”常沙娜女士的高度认可。该书还荣获2020年度浙版传媒好书、入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年度优秀畅销书总榜、入围2020年度中国好书广受专家与读者的喜爱与好评。为写作此书,叶文玲曾六次前往敦煌,与常书鸿先生及其家人、友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书中从常书鸿的少年开始讲述,娓娓道来,直至常书鸿病榻前的人生回顾。

      通过叶文玲的文字,常书鸿的事迹为更多人所知晓。

      通过常书鸿的事迹,那些埋藏在敦煌历史里的一代又一代把生命奉献给莫高窟的有志青年,走出荒漠,深入人心。

 

 


浏览量: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