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激荡三十年:平成政治1989-2019

单位: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日] 御厨贵,芹川洋一 编,郭颖侠,[日] 本间正雄 译

发布时间:2022-03-31

产品标识:9787213100383

定价:¥78.00

  产品简介

从政治的角度解剖平成时代30年的大起大落。资深研究者和知名记者,邀请三位了解日本政治精髓的理论家展开讨论:回顾平成这30年时,应该如何评价日本的政治?
本书对日本政治或进行批判,或进行展望,并有官僚大臣的轶事穿插其中,为大家呈现一部生动的日本政治小史。
未来日本的政治将何去何从?未来日本的政治家们又有谁?

  作者简介

御厨贵,1951年生于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历任东京都立大学教授,哈佛大学燕京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教授后,于2002年就任东京大学尖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教授。著述丰富,主要包括《政策的综合与权力》(东京大学出版会)、《马场恒吾》(中央公论新社)、《明治国家的完成》(中央公论新社)、《漫步权力之馆》(每日新闻社)等。

  推荐语

日本知名经济学家、学界泰斗解读日本平成时代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政治失衡、经济低迷、企业兴衰,激荡的三十年就是高速发展期结束后的时代,其间,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经济增长长期低迷、全球化与少子高龄化加剧、自民党一党执政终结、自然灾害频发。

  目录

序 章 对谈缘起
第一章 政治改革的功与过
平成之初,谁是幕后操盘手
解开自民党分裂之谜——三个要点
未能充分“燃烧”的竹下政府
昭和政治权力游戏中最精彩的地方
“自社先”联合政府失去政策上的对立关系
与旧制高中毕业的一代人同时消失的默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民主主义的人们
因过度庞大而破裂的派系
金钱决定一切派系政治
金丸和田中的派钱法
政治学者见证了内阁诞生的幕后
饱受“政府更迭”之苦的日本国民
小选区制不适合日本
支持安倍是因为对政治冷漠
年轻议员的培养体系已经消失
扮作“政策通”的政治家的失误
议员的公开招聘制度是错误的
“都民第一之会”的违和感
不敢让国民吃苦药的民粹主义
年轻政治家应该发挥他们的“说服力”
重新评估桥本首相
彻底的和平主义幕后操盘手
宫泽首相的历史性作用
为什么社会党会无路可走
民主党政权因排斥官僚而出现混乱
鸠山政府被美国政府误认为“反美”
使社会党辉煌一时的独特面孔
民主党的“班会式民主主义”
在野党应该进行培训和政策学习
公明党与其支持者之间存在意识上的细微差别
浑然一体的自民党和公明党
小泽一郎的破坏欲
从外部看平成时代的日本政治
21世纪20年代日本政治应有的姿态
选举制度如何改善监管与制衡
在野党、选民和媒体都需要改变意识
第二章 从党主导到官邸主导
收获了桥本改革成果的小泉政权
更改决策过程会改变决策本身
对“首相主导”的强烈抵制
自民党的智慧
写着“在此基础上”的文件是不会实施的
是官僚的抵制推翻了第一届安倍政权吗
官邸掌握所有官僚的信息——内阁人事局的功与罪
摆脱政府依赖型经济
“后小泉时代”的巨大反弹
执政党和在野党达成一致,才能进行社会保障改革
第一届安倍政权的“抑郁”
福田首相别具一格的诙谐没有被理解
无法做出职业规划的政治家
“族议员”对改革到底有多认真
围绕税制的地盘之争
官僚进行“忖度”是理所当然的
人才远离政府机关的原因
政府官员扭曲的自尊心
喜欢维持政策现状的经济产业省官僚
安倍经济学无法制定长期政策
伴着痛苦的改革是因为选举太多
经济有变化,制度却没有改变
年青一代要主张“青年民主”
改革热情减弱了吗
打包解决政策问题
重新评估政策决定流程
“行业法规”无法应对的时代
年青一代应该制定“新规范”
第三章 从政治学和地方的视角出发
在“消费税选举”中拉开帷幕的平成政治
自民党单独执政的终结
小泉政权凭借“党魁评价”赢得选举
无法预测谁会成为首相的时代
舍弃了“民主党”这个名字的民主党的罪过
竹下的参议院派系化目标
没有着手解决难题的小泉政权
民主党政权把巨大的期望变成了巨大的失望
鸠山先生这个人值得分析
安倍政权虽保守却左倾
选民根据有限的线索决定投票给哪个候选人
网络的出现使媒体变得多元
掌握地方政治的四个要点
地方议员拥有超越国会议员的力量
规避人口减少问题的国政
复兴旗手——熊本熊
熊本地震后的复兴计划
呼吁“负担最小化”
“没有熊本城的恢复,就没有熊本地震后的复兴”
累积了灾后经验的平成时代
关键词是“创造性复兴”
能够“转祸为福”的领导力
在政府机关,“心”比组织更重要
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应有的姿态
终章 从平成时代思考今后的日本
从“培养政治家”的角度思考选举制度
难以批评下属的社会弊病
将有才干的人吸引到政界
政治谱系已经消失
如何向国民阐述“痛苦”
官邸工作人员任期过长
“为了首相”——危险的旗号
平成的政治中参议院发挥了妙用
老年民主能否修正
听取年轻人的不满,使之成为“争论点”
重要的是政府与官僚之间的微妙平衡
将会出现“生命差别”时代的重大课题
后记